——南农大首创社区感知农业新模式侧记
新华报业网讯 炎热的夏季,不用亲身下田,只要在家里轻点鼠标,就可以收到自己种植的蔬菜。昨天,家住南京农业大学附近的“白领”王洁告诉记者,最近,她迷上了由南农大开发的都市e农庄网站,不仅可在网上种植瓜果蔬菜,还能网上“点菜”。每周四,农庄工作人员会将成熟的农作物进行采摘、配菜,并送至社区感知体验店,不仅方便快捷,还能保障食品的安全。
为实现消费者与农民的对接,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常州新绿农庄、江苏博润农业等多家企业,成立了新型农民联盟——都市e农庄,利用农业物联网和电商平台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起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云平台。该平台让市民可以“感知”种植,“感知”休闲,“感知”产品,在国内首次真正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可感、可控、可购、可溯”。
现实版的“开心农场”
在常州新绿农庄的蔬菜基地大棚里,百余亩菜地被划分成200多块,每一块小菜地上方都有多个高清可视摄像头。农场管理员王新成刚通过物联网完成对大棚内200多块田地的风向、气温、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实时监测,就接到“都市e农庄”耕种平台传来的生产指令,便跑向其中一个小菜地,帮助客户执行作物浇水等步骤,并根据订单,将已经成熟的蔬菜采摘下,等待打包配送。
王新成告诉记者,这里就是都市e农庄为用户提供的耕种平台对接的农场基地。在这里,市民可以租下一块菜地,选择农场提供的种子进行种植,每天浇水施肥耕种,等到收获时进行采摘。而这一系列的行为,市民都可利用互联网,在“感知耕种”平台进行远程操控,真正实现工作耕作两不误。
“自从加入了都市e农庄,我的蔬菜可比以前值钱多了。”常州新绿农庄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小刚介绍说,“以前卖给批发市场价格很低,有时连本都赚不回来。现在我的菜按批发价来算,原来5毛钱的至少得3块钱了”。
南农大农村信息化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副主任胡以涛介绍说,为保证农副产品的供应,目前,农场e感知耕种平台在常州基地已测试1年,可支持1000人同时在线,消费者一次付清3000元,就能够享受一年的精品蔬菜配送,或者在网站上自由点单,6个小时内新鲜的蔬菜就可到消费者手中。
眼皮子底下的农产品
在南京农业大学三号门边的都市e农庄感知店里,消费者张女士手捧一盒新鲜的茄子,对准包装盒外的二维码进行扫码,片刻,茄子生长全过程的关键信息就显示出来。经过信息核对,张女士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就是她在网上种植的蔬菜。
记者了解到,都市e农庄为消费者提供的感知产品除了瓜果蔬菜外,还有米粮、禽肉蛋、熟肉制品和养生杂粮。所有e农庄出售的食物都可以通过网络,将生产过程的每一步呈现在消费者眼皮子底下。
指着店内一台机器,胡以涛自信地说:“我们推出的‘感知产品’平台不仅要让市民吃得放心,还要让市民吃到高品质高营养的食物,而活力米就是其中的代表。”经过店里机器现场加工的“活力米”,小小的米粒上长着2毫米左右的芽。而这株小芽,让普通的糙米摇身变为了15元一斤的“活力米”。“原来,我们吃到嘴的普通大米经过一系列打磨抛光后,就是一个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最多仅存40%。而我们的活力米是有生命的,市民买回家中如果不速冻保存,它甚至会继续发芽成长。”胡以涛介绍说,“经我们研究发现,当米芽长到2毫米左右时,活力米的营养价值达到巅峰,这时,它不仅100%保留了糙米的营养价值,充盈的活性物质更能够促进人体代谢循环。可以说,营养价值达到120%”。
前行多艰还需动力
“虽然,我们的农庄平台能够提高农民收益,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但毕竟是一个新模式,还处于探索过程中,我们正面临着很多困难。”说到未来都市e农庄的前景,胡以涛的语气中有一丝无奈。
胡以涛告诉记者,实现感知体验的关键是物联网技术,电商平台与实体店则是连接线上和线下感知服务的纽带。社区感知农业模式的推广必须选择具备物联网技术条件的农场,但大多数农场并不具备这样的资金实力。
据了解,通过多方探讨,南农大协调农村信息化中心,已与句容电信、镇江农科院等单位合作,为30户农场水稻和应时鲜果种植户发放装有该平台的智能手机进行试点运行,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而随着社区感知模式的不断推广,人们对社区服务云平台认知的不断提高,再通过开展名牌店产品推广、组织观光体验、举办展销会等多渠道营销方式来提升社会认知度,将减轻甚至消除资金的困扰。“相信,我们社区感知平台会越来越好!”胡以涛自信地说。
江苏经济报记者葛潇娴张韩虹